在這個特別的時代,
「靈性成長」已經成了很多人關心的重要事情。
那麼,靈性成長究竟要讓我們走向哪裡?
什麼樣的特質,稱得上是成熟的靈性呢?
今天特意整理來自傑克·康菲爾德的這些文字,
和對靈性成長有誠意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水果成熟時,自然會從樹上落下。
在靈性生活中,如果時候到了,
心就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
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轉變成在奧秘中安住,
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於內心。
靈性要求我們以誠實和勇氣看清真實的生活處境,
包括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週遭社會的位置。
我們獨自或在團體中通過滋長的智慧和幻滅的經驗,
開始放棄靈性生活和團體的理想化觀點,
不再以逃避世界或拯救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對許多人而言,
這種轉變,會成為更深入整合、和更有智慧的靈性工作基礎。
靈性工作包括正當的關係、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話語,
以及靈性生活的各種倫理面向。
這種工作要求不再有切割分隔,
並瞭解所有被推入陰影或加以逃避的事物,
最終仍必須融入我們的靈性生活,沒有一件事會被遺漏。
靈性在於我們是什麼人,而不在於我們追逐什麼理想;
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
而是回到家中。
這種靈性充滿了喜悅和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
這種靈性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中安住,
這種成熟的靈性讓神聖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
我們來探討這些靈性成熟的特質:
非理想主義
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
而不在完美的楷模裡。
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
也不試圖使自己、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
不會根據外在某些極度純淨的特殊形象,
而對老師或開悟抱持浪漫的想法。
因此靈性生活並不是尋求收穫或成就,
而是去愛和自由。
在這種非理想主義的修行中,即使是無知和恐懼的行為,
也能被神聖照亮、穿透,
引導我們對一切之中的奧秘感到驚奇,而沒有批判和指責,
因為我們並不是嘗試使世界完美,
而是使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愛變得完美。
仁慈
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仁慈,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
如果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
或仍留在我們心裡的恐懼而產生的罪惡感、指責或羞愧,
無法發展出仁慈。
了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
「你不需要當好人、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穿越100里的沙漠,
表示悔改。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愛其所愛。」
成熟的靈性會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感恩與寬恕的能力。
耐性
靈性成熟的第三個特質是耐性。
成熟的靈性瞭解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週期,
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在心中坐定,
並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敞開。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
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的事物敞開。
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
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
覺醒不在於幾周、幾年或幾輩子,
而是指現在就以愛和耐性打開自己,進入奧秘。
以最深入的方式來說,耐性就是瞭解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而它一直在那裡。
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裡,
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活在當下
靈性成熟的第四個特質就是活在當下。
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刻的生活中。
禪宗傳統認為:「狂喜之後,就是洗衣服。」
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也會在內心展現,
想要讓神聖照亮、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超常意識狀態、超凡的心靈經驗、意識的巨大開啟都很重要,
但其重要性不在經驗本身,
而在於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
在人身中增長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就如阿姜查所說:「就算是超凡的經驗,
除非能聯結到此時此地的這一刻,否則就一無是處,
只不過是某種需要放下的東西。」
在當下時刻,成熟的靈性允許我們「言行一致」,
彼此的行動、話語及碰觸好像在反映最深處的認識。
我們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
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身體和身為人的限制,都是神聖的一部分。
這種成熟會傾聽我們的身體,愛身體的每一部分,
包括身體的愉悅和悲傷;
它會傾聽心的聲音,熱愛心的感受能力。
以這種方式活在當下,正是慈悲和瞭解的真正來源。
佛陀說:「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帶著它的心,
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也只有在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
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靈性成熟的第五個特質就是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整合」就是不在生活中製造切割的區塊,不劃分神聖與不神聖;
「體證」是指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中重視靈性,
否則,我們的靈性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
整合而體證的靈性修行包括我們的工作、愛、家庭和創造力。
個人和普世是相互聯結的,靈性生活的普遍真理,
只能在每一個特定的個人環境中實現。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靈性生活。
靈性的整合感使我們瞭解,若想把光明和慈悲帶進世界,
就得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這種個人取向的修行方式,重視生活中個體和普遍兩個面向,
尊重生命是生與死之間的無常之舞,
也肯定我們獨特的身體、家庭和社會,以及個人的歷史,
包括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悅與悲傷。
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覺醒是關乎所有生命的大事。
靈性生活的實現不可能通過模仿,
而須經由個人身為世上某個男子或女子的特殊天賦與能力來達成,
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當我們能肯定自己獨特的天命,
就能讓自己親身的生活成為佛陀示現的新形式。
質疑
靈性成熟的第六個特質是質疑。
我們並不是要採納一種哲學,
或是盲目遵循一個偉大的老師或一條迷人的道路,
而是要體認我們必須為自己而看見,
這種質疑的性質被佛陀稱為「擇法」,
也就是自己對真理的研究。
這是一種發現真相的意願,沒有模仿,也不是追隨別人的智慧。
在成熟的靈性中,可以看見許多自主的感覺,
而不是對權威的反應,但這必須是由衷的體認:
我們就像佛陀一樣,可以覺醒。
成熟的靈性有一種深刻的民主精神,
所有人都能在其中為自己找到神聖與解脫。
這種質疑結合了思想的開放,
禪宗的「不知道」的心,和一種「分辨的智慧」,
能區分有益與無益的事,能一直睜開願意學習的雙眼。
帶著開放的態度,我們就能一直學習。
質疑使我們既能運用傳統的偉大智慧,
向老師學習,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同時仍與自己保持接觸,
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與覺醒中看見真理、述說真理。
這種質疑可能不會使我們對自己更加確定,
但能讓我們對自己更加誠實,
而靈性修行也能在這種精神中充滿趣味與活力。
彈性
靈性成熟的第七個特質是彈性。
靈性成熟使我們像竹子一樣,可以在風中擺動,
以我們的心與認識來回應世界,尊重週遭不斷變化的環境。
靈性成熟的人已學會留在當下和放下的偉大藝術,
彈性使我們能瞭解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
也不是只有一種美好的靈性傳承,
而是有許多方式;
瞭解靈性生活不是採納某種特定的哲學、整套信仰或教法,
不能據此反對某人或某事。
這是一種心的自在,
瞭解所有靈性工具都只是竹筏,用來跨越河流,達到自由。
佛陀說:「對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智者而言,
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有任何造成衝突的事呢?」
心的彈性能為靈性修行注入幽默感,
讓我們看見千萬種可以覺醒的有益方法,
有時適合正式而有系統的方法,
有時卻適合出乎意料、不尋常而令人吃驚的方法。
彈性之道就是喜悅和寧靜。
擁抱對立面
靈性成熟的第八個特質就是擁抱對立面,
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天終於會瞭解,身邊的人同時有好有壞、
有愛,也有憤怒;有慷慨,也有恐懼。
靈性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
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上師、
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
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
我們開始瞭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人在靈性生活中成熟時,就更能與矛盾自在相處,
欣賞生活的模糊之處,包括其中的諸多層面和內在衝突。
於是能瞭解生活中的反諷、隱喻,發展出幽默感、擁抱整體的能力,
並以寬宏的心面對其中的美麗與醜陋。
當我們擁抱生命中的對立面,就容納了自己的生與死,
自身的喜悅與痛苦,將兩面看成不可分開的。
我們會同時尊重空性和表象形式中的神聖,
瞭解蘇菲派所說的:「向安拉祈禱,但要拴好駱駝。」
當靈性成熟時,我們就能學會接受修行中的對立面:
我們需要老師,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修行負責;
意識有各種超越的狀態,也要以個人的方式實現它們;
有業力制約的力量,也有人性全然自由的能力。
我們就可以成為靈魂之舞的一部分,
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擁抱它,與之完全和平相處。
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成熟靈性生活的下一個方面就是關係。
我們總是與某種事物相關。
我們在一切事物間找到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就是找到全然尊重它們的能力。
我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事可能沒有什麼控制力,
卻能選擇如何與自己的經驗建立關係。
成熟的靈性就是在關係中接納生命。
願意與生活中的一切建立關係,就能產生修行的精神:
視一切為神聖的。
我們的家庭生活、性慾、社會、地球的生態、政治、金錢,
我們與每一種存在、行動之間的關係,都表現出"法"。
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所有的相遇都和整個靈性生活有關。
同樣的,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細心和慈悲,就是修行的標尺。
成熟的靈性重視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沒有一件事可以從靈性生活中排除。
平凡
靈性成熟的最後一個特質就是平凡,
在某些傳承中稱為「開悟後的修行」,
這是在特殊靈性狀態和副作用消退之後的平凡。
尼薩伽達塔是不二論的大師,
有人問他,他的意識和週遭的尋道者有何不同,
他微笑著回答,他已不再認同尋道者。
沒錯,他會坐著等待早餐、中餐,飢腸轆轆,
也許像其他人一樣不耐煩,但其下是有如海洋般的安詳與瞭解。
他不會陷入或認同生活中任何變化的情境,
所以他和週遭的人不同,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是平靜的。
平凡就是在此刻單純地存在,讓生命的奧秘自己顯現出來。
梭羅警告我們「小心任何需要買新衣服的活動」時,
是在提醒我們以單純來向每日的驚奇敞開。
如果我們尊重意識創造無限多形式的能力,
平凡就是對此時此地感到興趣。
這是呼吸或走路中的平凡奧秘,也是街上的樹或對某人的愛的奧秘。
這不是因為達到某種神秘狀態或得到非凡力量,
也不是尋找某種特殊的東西,而是放空、傾聽。
靈性生活的平凡來自學會信賴的心,
來自對生命恩典的感激。
當我們就只是自己,不偽裝也不作假,就能在宇宙中安息。
在這種平凡中,沒有高下之分,
不需要改善什麼,不需要渴望什麼,
只是在愛與瞭解中向世界的喜悅和苦難敞開。
這種平凡的愛與瞭解,能為每一種處境帶來心的自在與安詳。
就像河道中的水流,能在石頭間找到自己的路,
或一點一滴磨去石頭,逐漸向下流,回到海洋。
這種平凡使我們安息。
平凡具有極大的力量,這是靈性成熟的巨大力量,
這種力量能自然地療愈自己,
就像我們的清明與慈悲能擴及週遭世界一樣自然。
靈性成熟時,
敞開、寬恕、放下的能力會愈來愈深厚,
會自然而然地化解我們的衝突,緩解我們的掙扎,
解決我們的困難,並有能力回到喜悅而自在的寧靜。
~節錄自 Jack Kornfield~
Photo by by Giorgio Biset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