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ivation_450  

關於「自我」或「自己的幻象」必須加以了解,

「自我」不是一個真實的存在,它只是一個概念。

當你進入這個世界,你並沒有帶著它進來,它不是你本性的一部分。

當一個小孩被生下來,它並沒有帶著"自我"來到這個世界,

「自我」是某種學習而來的東西,它不是遺傳的一部分。


有七個門,"自我"從那裡進入;

有七個門,我們從那裡學習"自我"。

這七個門必須被了解,

因為如果你了解了它們,你就能夠丟棄"自我"。

因為那些門如果被了解得非常好,就能夠關起這些門,

那麼"自我"就不會再被創造出來。


很正確地看它,而且了解得非常好,知道"自我"只是一個影子,

那麼,它就會開始自己消失。

 

第一個門為『身體的自己』

我們生下來並沒有帶著一個「自己」的感覺。

小孩子在母親的子宮裡並沒有「自己」的感覺,

他跟母親是一體的,他完全跟母親連為一體。

母親是他的整個存在,是他的宇宙,他不知道他是分開的。

當小孩子從子宮出來、當他跟母親的連結被切斷,而必須自己呼吸時,

那個分離就發生了。


我們生下來並沒有感覺到自己,它不是我們遺傳禀賦的一部分,

嬰兒無法區別自己和周遭的世界,

透過越來越多、複雜的學習,以及知覺的經驗,

某種「在我裡面」的東西和「在我外面」的其它東西之間,

比方說小孩子覺得餓,他能夠感覺到它來自內在,

然後母親呼喚小孩,他能夠感覺到它來自外在,

那個區別漸漸被感覺出來,

有一些事來自內在,有一些事來自外在,

當母親微笑,他能夠了解到那個微笑是從母親那裡來的,

然後他反應,他也微笑。

現在他能夠感覺到那個微笑,

是從裡面、從內在的某個地方來的,

內在和外在的觀念就產生了,

這是第一次被經驗到的"自我"。

 

第二個門就是『自我認同』

小孩子學習他的名字,

了解在鏡子裡面的映像,和昨天看到的那一個是同一個人,

因此他相信,在面對變化的經驗當中,

這個「我」或「自己」的感覺是持續不變的。

你有沒有注意看過一個嬰孩站在鏡子前面?

他試著要去抓鏡子裡面的小孩,

因為他認為那個小孩在鏡子的那一邊,

如果他抓不到,他就會轉過去看鏡子的後面,

或許那個小孩藏在那裡。

漸漸地,他開始了解,是他本身被反映出來。

然後他就開始感覺到一種持續:

昨天在鏡子裡面的是同一張臉,今天也是同一張臉。

每一樣事物都持續在改變,

只有一樣東西似乎是不變的——自我形象。

"自我"從另外一個門進入,從「自我形象」進入。

 

第三個門是『自我尊敬』

這關係到小孩子驕傲的感覺,

小孩子自己學習,去做一件事所產生出來的:做、探尋和製造…等等。

當小孩子學習任何東西,

比方說,他學了「爸」這個字,

它就整天一直喊「爸」、「爸」,

他不會錯過任何一個使用這個字的機會。

當小孩子開始學習走路,他整天都在嘗試走路,

他跌了又跌,蹣跚而行,受了傷又站起來,

因為走路給他一個驕傲:

「我也能夠做某件事!我能夠走路!」

我能夠從這裡攜帶東西到那裡!」

他享受做事,因為那些事給了他的"自我"第三個門:

他對他能夠做感到驕傲。

當他會唱一首歌,他就準備要唱給每一個人聽,

一有客人來,他就準備要唱,

他等著某人給予一個暗示,

然後他就可以唱那首歌,或者他能夠跳舞,

或者他能夠做模仿表演,或其它事!

不管它是什麼,他想要做一些事來顯示他不只是無助的,

他也能夠做,這個作為將"自我"帶進來。

 

第四個門是『自我宣揚、歸屬和占有 』

小孩子以「我的」房子、「我的」父親、「我的」母親、

「我的」學校來說話。

他開始增加「我的」的範圍,「我的」變成他的關鍵詞。

 

如果你拿了他的玩具,他對玩具並沒有很大的興趣,

他對『那個玩具是「我的」,你不能拿走它』更有興趣。

記住,他對玩具並沒有很大的興趣,

當沒有人有興趣,他會將玩具丟在牆角,

然後跑到外面去玩;

但是一旦有人想要拿它,他就不想給,它是他的「我的」。

「我的」給予一個"自我"的感覺。


記住,那些門不只是為了小孩,

在你一生當中,它們都是維持那樣,

當你說「我的」房子,你是孩子氣的;

當你說「我的」太太,你是孩子氣的;

當你說「我的」宗教,你是孩子氣的。

當一個印度教教徒和一個回教徒開始宗教抗爭,

他們並沒有真正成熟和長大,

小孩子經常在爭論:「我爹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爹!」

教士門也繼續在抗爭:

「我的神的觀念是最好的、最強而有力的、最真實的!

其它的人都只不過是如此而已。」

這些都是非常幼稚的行為。

而它們在你一生當中都徘徊在你的周圍。

很多人對名字很有興趣,例如「我的」名字,

它似乎是某種像偉大財富那麼寶貴的東西,

其實名字裡面並沒有什麼東西,

但是有三、四十年的時間,

你的"自我"是跟著那個名字而活的。

 

在宗教也有改名字的,

如果你變成一個耆那教的和尚,

他們會小題大作,一個很大的行列和慶祝,某人變成一個和尚!

如此一來他會變得非常執著於那個新的名字。

有那麼多慶祝、那麼多歡宴、那麼多榮耀和尊敬、

那麼多無謂的紛擾,然後整個放下名字執著的要點就喪失了。

 

第五個門是『自我形象』

這一方面所談到的是一個小孩子如何看他自己。

透過跟父母的相互作用,透過讚美和懲罰,

他學習到去擁有他自己的形象——好的或壞的。

 

小孩子總是期待父母如何對他們反應,

如果他做某一件事,他們是讚美或懲罰他?


如果他感覺被懲罰,
他會認為:「我做錯了什麼事,我是不好的。」

如果他做了某件好事而被讚美,

他會認為:「我是好的,我被賞識。 」

然後他就開始去做更多更多的好事,好讓他能夠被賞識,

或者如果父母非常挑剔,不可能取悅或是他們的要求太過分,

小孩子無法達到,那麼他會開始做他們認為「壞的」事情,

他會有所反應和叛逆,這是兩個方式,

但那個門是一樣的。


或者你讚美他,而他覺得很好,他是一個有成就的人,

或者如果你沒有讚美他,那麼他會說:「好,我會做給你看。」

然後他也會使他的存在讓你感覺到,他會開始破壞東西,

他會開始抽煙,他會開始做一些你不喜歡的事,

他會說:「現在你看到了嗎?你必須留意我、必須注意我、

必須知到我不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人,我在這裡,你不能忽視我。」

好人和壞人、聖人和罪人就是這樣產生出來的。

 

第六個就是『理智的自己』

小孩子學習理智、邏輯和辯論等各種方式,

他知道他能夠解決難題,

理智變成他本身一項很大的支持,

那就是為什麼人們會辯論,

那就是為什麼受過教育的人認為他們不是泛泛之輩,

沒有受過教育,你會覺得有一點尷尬。

你有一個很高的學位---哲學博士或文學博士~~~

你繼續炫耀和展示你的學歷證件;

你是一個金牌得主,你居整個大學之冠,

這個那個,為什麼?


因為你在顯示,你已經變成一個有理性的人,

受過良好的教育,在最好的大學裡受教育,接受最佳的教育:

「我能夠比其它任何人辯論得更好。」

理智變成一個很大的支撐。

 

第七個是『獨特的努力、人生的目標、野心,以及想要變成什麼』

透過什麼事物和什麼人、一個人想要變成什麼,想要變成什麼人。

未來的顧慮、夢和長程目標出現了,這是最後階段的自我,

然後一個人開始想,要在世界上做什麼才能夠留名青史,

才能夠在時間的沙灘上留下你的姓名。

變成一個詩人嗎?

變成一個政客嗎?

變成一個偉人嗎?

做這個或是做那個?

生命跑得很快,溜得很快。

一個人必須做某些事,否則他很快就會消失,

沒有人會知道他曾經存在過。

一個人想要變成亞歷山大大帝或是拿破崙,

如果可能的話,他想要變成一個有名的、眾人皆知的好人,

或是一個聖人、一個偉人;

如果不可能,那麼,他也想要變成某個重要人物。

如果你不能變得有美名,你就試著去變成惡名昭章,

如果你不能變成聖雄甘地,你就寧願變成希特勒,

但是沒有人想要保持默默無聞。

 

就是這七個門,透過這些門,

"自我"的幻象被增強,變得越來越強,

如果你了解這七個門,透過這七個門,

"自我"能夠再度被送出去,

慢慢地、慢慢地,

你必須從每一門深入洞察你的"自我"

然後跟它說再見、然後空無就會產生出來。

在你能認出你原本的「佛性」之前,

你必須穿越這七個門的幻象。

 

~奧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