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Giorgio Bisetti   

在這個特別的時代,

「靈性成長」已經成了很多人關心的重要事情。

那麼,靈性成長究竟要讓我們走向哪裡?

什麼樣的特質,稱得上是成熟的靈性呢?

今天特意整理來自傑克·康菲爾德的這些文字,

和對靈性成長有誠意的朋友們一起分享。

 

水果成熟時,自然會從樹上落下。

在靈性生活中,如果時候到了,

心就像水果一樣開始成熟、變甜。

我們的修行會從青澀、艱難的成長期,轉變成在奧秘中安住,

從信賴外在形式轉變為安住於內心。

 

靈性要求我們以誠實和勇氣看清真實的生活處境,

包括我們的原生家庭、我們在週遭社會的位置。

我們獨自或在團體中通過滋長的智慧和幻滅的經驗,

開始放棄靈性生活和團體的理想化觀點,

不再以逃避世界或拯救自己的方式來生活。

對許多人而言,

這種轉變,會成為更深入整合、和更有智慧的靈性工作基礎。

靈性工作包括正當的關係、正當的生計、正當的話語,

以及靈性生活的各種倫理面向。

這種工作要求不再有切割分隔,

並瞭解所有被推入陰影或加以逃避的事物,

最終仍必須融入我們的靈性生活,沒有一件事會被遺漏。

 

靈性在於我們是什麼人,而不在於我們追逐什麼理想

靈性不再是到遠方的印度、西藏或秘魯的馬丘比丘,

而是回到家中。

這種靈性充滿了喜悅和整合,既是平凡的,也是覺醒的。

這種靈性能讓我們在生活的驚奇中安住,

這種成熟的靈性讓神聖之光照亮我們、穿透我們。

 

我們來探討這些靈性成熟的特質:

非理想主義

成熟的心不會有完美主義,它安住在存有的慈悲中,

而不在完美的楷模裡。

非理想主義的靈性不會尋求完美的世界,

也不試圖使自己、身體與人格變得完美;

不會根據外在某些極度純淨的特殊形象,

而對老師或開悟抱持浪漫的想法。

因此靈性生活並不是尋求收穫或成就,

而是去愛和自由。

在這種非理想主義的修行中,即使是無知和恐懼的行為,

也能被神聖照亮、穿透,

引導我們對一切之中的奧秘感到驚奇,而沒有批判和指責,

因為我們並不是嘗試使世界完美,

而是使我們對世上一切的愛變得完美。

 

仁慈

靈性成熟的第二個特質是仁慈,它是以自我接納為基礎

如果為我們曾有過的無知行為,

或仍留在我們心裡的恐懼而產生的罪惡感、指責或羞愧,

無法發展出仁慈。

了解開放需要慈愛的溫暖陽光。

「你不需要當好人、你不需要用雙膝跪行、穿越100里的沙漠,

表示悔改。你只需要讓身體這個柔軟的動物,愛其所愛。」

成熟的靈性會反映出我們內心深處感恩與寬恕的能力

 

耐性

靈性成熟的第三個特質是耐性。

成熟的靈性瞭解覺醒的過程需要經過許多季節和週期,

它要求我們作出最深的承諾,在心中坐定,

向生活的每一個部分敞開

真正的耐性不是為了要有所得,也不是為了任何成就。

耐性能讓我們向超越時間的事物敞開。

佛陀談到要修行十萬大劫的時間,

意思不是說要花上無窮的時間才能覺醒,而是指覺醒是超越時間的。

覺醒不在於幾周、幾年或幾輩子,

而是指現在就以愛和耐性打開自己,進入奧秘。

以最深入的方式來說,耐性就是瞭解我們尋找的是自己的本來面目,

而它一直在那裡。

靈性生活的成熟,讓我們可以只是安住在這裡,

安住在過去一直存在也將永遠存在的真理中。

 

活在當下

靈性成熟的第四個特質就是活在當下。

靈性的覺醒發生在此時此刻的生活中。

禪宗傳統認為:「狂喜之後,就是洗衣服。」

靈性的成熟不只會在超越中展現,也會在內心展現,

想要讓神聖照亮、穿透我們的每一個動作。

超常意識狀態、超凡的心靈經驗、意識的巨大開啟都很重要,

但其重要性不在經驗本身,

而在於這些經驗促使我們轉而注意自己化身為人,

在人身中增長智慧、深化慈悲的能力。

就如阿姜查所說:「就算是超凡的經驗,

除非能聯結到此時此地的這一刻,否則就一無是處,

只不過是某種需要放下的東西。」

在當下時刻,成熟的靈性允許我們「言行一致」,

彼此的行動、話語及碰觸好像在反映最深處的認識。

我們會變得更有活力,更活在當下。

我們會發現自己的呼吸、身體和身為人的限制,都是神聖的一部分。

這種成熟會傾聽我們的身體,愛身體的每一部分,

包括身體的愉悅和悲傷;

它會傾聽心的聲音,熱愛心的感受能力。

以這種方式活在當下,正是慈悲和瞭解的真正來源。

佛陀說:「只有在我們自己的身體裡,帶著它的心,

才會看見束縛和苦難;也只有在此,我們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脫。」

 

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靈性成熟的第五個特質就是整合而體證的神聖感。

「整合」就是不在生活中製造切割的區塊,不劃分神聖與不神聖;

「體證」是指在我們的言語和行為中重視靈性,

否則,我們的靈性就沒有任何真正的價值。

整合而體證的靈性修行包括我們的工作、愛、家庭和創造力。

個人和普世是相互聯結的,靈性生活的普遍真理,

只能在每一個特定的個人環境中實現。

我們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們的靈性生活。

靈性的整合感使我們瞭解,若想把光明和慈悲帶進世界,

就得從自己的生活開始。

這種個人取向的修行方式,重視生活中個體和普遍兩個面向,

尊重生命是生與死之間的無常之舞,

也肯定我們獨特的身體、家庭和社會,以及個人的歷史,

包括我們擁有的一切喜悅與悲傷。

從這個角度來看,個人的覺醒是關乎所有生命的大事。

靈性生活的實現不可能通過模仿,

而須經由個人身為世上某個男子或女子的特殊天賦與能力來達成,

這是真正的無價之寶。

當我們能肯定自己獨特的天命,

就能讓自己親身的生活成為佛陀示現的新形式。

 

質疑

靈性成熟的第六個特質是質疑。

我們並不是要採納一種哲學,

或是盲目遵循一個偉大的老師或一條迷人的道路,

而是要體認我們必須為自己而看見,

這種質疑的性質被佛陀稱為「擇法」,

也就是自己對真理的研究。

這是一種發現真相的意願,沒有模仿,也不是追隨別人的智慧。

在成熟的靈性中,可以看見許多自主的感覺,

而不是對權威的反應,但這必須是由衷的體認:

我們就像佛陀一樣,可以覺醒。

成熟的靈性有一種深刻的民主精神,

所有人都能在其中為自己找到神聖與解脫。

這種質疑結合了思想的開放,

禪宗的「不知道」的心,和一種「分辨的智慧」,

能區分有益與無益的事,能一直睜開願意學習的雙眼。

帶著開放的態度,我們就能一直學習。

質疑使我們既能運用傳統的偉大智慧,

向老師學習,成為團體的一部分,同時仍與自己保持接觸,

能在非常尊重自己的整合與覺醒中看見真理、述說真理。

這種質疑可能不會使我們對自己更加確定,

但能讓我們對自己更加誠實,

而靈性修行也能在這種精神中充滿趣味與活力。

 

彈性

靈性成熟的第七個特質是彈性。

靈性成熟使我們像竹子一樣,可以在風中擺動,

以我們的心與認識來回應世界,尊重週遭不斷變化的環境。

靈性成熟的人已學會留在當下和放下的偉大藝術,

彈性使我們能瞭解並不是只有一種修行方式,

也不是只有一種美好的靈性傳承,

而是有許多方式;

瞭解靈性生活不是採納某種特定的哲學、整套信仰或教法,

不能據此反對某人或某事。

這是一種心的自在,

瞭解所有靈性工具都只是竹筏,用來跨越河流,達到自由。

佛陀說:「對一位不採納任何觀點的智者而言,

這個世界怎麼可能會有任何造成衝突的事呢?」

心的彈性能為靈性修行注入幽默感,

讓我們看見千萬種可以覺醒的有益方法,

有時適合正式而有系統的方法,

有時卻適合出乎意料、不尋常而令人吃驚的方法。

彈性之道就是喜悅和寧靜。

 

擁抱對立面

靈性成熟的第八個特質就是擁抱對立面,

這種能力可以讓心容納生命的矛盾。

一個孩子的成長中,有一天終於會瞭解,身邊的人同時有好有壞、

有愛,也有憤怒;有慷慨,也有恐懼。

靈性的成熟也有類似的發展,

我們不再尋找完美的父母、具有完美智慧的上師、

也不再嘗試找到全然美好的事物,以對抗全然不好的事物,

也不會再區分受害者與施虐者。

我們開始瞭解每一面都包含了對立面。

人在靈性生活中成熟時,就更能與矛盾自在相處,

欣賞生活的模糊之處,包括其中的諸多層面和內在衝突。

於是能瞭解生活中的反諷、隱喻,發展出幽默感、擁抱整體的能力,

並以寬宏的心面對其中的美麗與醜陋。

當我們擁抱生命中的對立面,就容納了自己的生與死,

自身的喜悅與痛苦,將兩面看成不可分開的。

我們會同時尊重空性和表象形式中的神聖,

瞭解蘇菲派所說的:「向安拉祈禱,但要拴好駱駝。」

當靈性成熟時,我們就能學會接受修行中的對立面:

我們需要老師,同時也要為自己的修行負責;

意識有各種超越的狀態,也要以個人的方式實現它們;

有業力制約的力量,也有人性全然自由的能力。

我們就可以成為靈魂之舞的一部分,

以輕鬆幽默的態度擁抱它,與之完全和平相處。

 

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成熟靈性生活的下一個方面就是關係。

我們總是與某種事物相關。

我們在一切事物間找到智慧而慈悲的關係,

就是找到全然尊重它們的能力。

我們對生活中發生的事可能沒有什麼控制力,

卻能選擇如何與自己的經驗建立關係。

成熟的靈性就是在關係中接納生命。

願意與生活中的一切建立關係,就能產生修行的精神:

視一切為神聖的。

我們的家庭生活、性慾、社會、地球的生態、政治、金錢,

我們與每一種存在、行動之間的關係,都表現出"法"。

每一個動作都有意義,所有的相遇都和整個靈性生活有關。

同樣的,我們遇到困難和問題時的細心和慈悲,就是修行的標尺。

成熟的靈性重視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結,

沒有一件事可以從靈性生活中排除。

 

平凡

靈性成熟的最後一個特質就是平凡,

在某些傳承中稱為「開悟後的修行」,

這是在特殊靈性狀態和副作用消退之後的平凡。

尼薩伽達塔是不二論的大師,

有人問他,他的意識和週遭的尋道者有何不同,

他微笑著回答,他已不再認同尋道者。

沒錯,他會坐著等待早餐、中餐,飢腸轆轆,

也許像其他人一樣不耐煩,但其下是有如海洋般的安詳與瞭解。

他不會陷入或認同生活中任何變化的情境,

所以他和週遭的人不同,不論發生什麼事,他都是平靜的。

 

平凡就是在此刻單純地存在,讓生命的奧秘自己顯現出來。

梭羅警告我們「小心任何需要買新衣服的活動」時,

是在提醒我們以單純來向每日的驚奇敞開。

如果我們尊重意識創造無限多形式的能力,

平凡就是對此時此地感到興趣。

這是呼吸或走路中的平凡奧秘,也是街上的樹或對某人的愛的奧秘。

這不是因為達到某種神秘狀態或得到非凡力量,

也不是尋找某種特殊的東西,而是放空、傾聽。

靈性生活的平凡來自學會信賴的心,

來自對生命恩典的感激。

 

當我們就只是自己,不偽裝也不作假,就能在宇宙中安息。

在這種平凡中,沒有高下之分,

不需要改善什麼,不需要渴望什麼,

只是在愛與瞭解中向世界的喜悅和苦難敞開。

這種平凡的愛與瞭解,能為每一種處境帶來心的自在與安詳。

就像河道中的水流,能在石頭間找到自己的路,

或一點一滴磨去石頭,逐漸向下流,回到海洋。

這種平凡使我們安息。

 

平凡具有極大的力量,這是靈性成熟的巨大力量,

這種力量能自然地療愈自己,

就像我們的清明與慈悲能擴及週遭世界一樣自然。

靈性成熟時,

敞開、寬恕、放下的能力會愈來愈深厚,

會自然而然地化解我們的衝突,緩解我們的掙扎,

解決我們的困難,並有能力回到喜悅而自在的寧靜。

 

~節錄自 Jack Kornfield~

Photo by by Giorgio Bisetti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好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